三个流行枣庄民间的地方剧种有

一、柳琴戏 柳琴戏,汉族戏曲剧种之一。由流行在鲁南的民间小演唱“肘鼓子”和“拉魂腔”相结合而形成。在没有称为柳琴戏之前,又称作“肘鼓子”或“拉魂腔”,通常称作“拉魂腔”。1...

三个流行枣庄民间的地方剧种有

一、柳琴戏

柳琴戏,汉族戏曲剧种之一。由流行在鲁南的民间小演唱“肘鼓子”和“拉魂腔”相结合而形成。在没有称为柳琴戏之前,又称作“肘鼓子”或“拉魂腔”,通常称作“拉魂腔”。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。

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,主要分布在江苏、山东、安徽、河南四省接壤地区。柳琴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,一说是以鲁南汉族民间小调为基础,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;一说是由江苏海州传播而来。

2006年5月20日,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二、鲁南花鼓

鲁南花鼓是一种独具鲁南地方特色的鼓舞形式舞蹈。它以山东大汉特有的粗犷、威严,融合了山东妇女的泼辣、柔美,形成一种刚柔相济、细腻奔放的艺术风格。

鲁南花鼓早产生于台儿庄运河两岸,广泛流传于鲁南、苏北地区。其产生年代不详,据传说大约已有200年之久。在古老的运河两岸附近的村庄盛行此舞表演,如张山子镇张山子村、马兰屯镇南洛村、泥沟镇北洛村、邳庄镇黄庄村等。特别是黄庄的鲁南花鼓在当地最负盛名,曾于1958年参加山东省民间舞调演,引起了轰动。此舞一般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演出,是老百姓在节日、农闲期间最喜欢的一个节目,也是他们自娱自乐的最好形式。鲁南花鼓这种形式,不但地方特色鲜明,接近生活,能够渲染节日气氛,而且能够体现出鲁南人民的秉性以及浓郁的地方民俗、民风,深受老百姓的欢迎。

三、渔灯秧歌

渔灯秧歌又称“太平歌”,流传在鲁南台儿庄运河两岸,早在清代中期就在当地盛行。当时台儿庄运河两岸普遍流行着一种民间“乡会”的文艺活动组织,每逢春节期间,各村、镇组织起大小不同的“乡会”,互相串演,直到正月十五。有时遇到丰收年景,则串演到正月底才结束。“乡会”演出的节目多种多样,包括狮子、龙灯、柳琴、花鼓、渔灯秧歌等,渔灯秧歌是其中很受广大群众欢迎的节目。

渔灯秧歌的演出场地,多采用广场或大街表演,晚间效果更佳。演员十四人,分别扮演渔翁、渔婆、货郎、憨丫头、小姐、先生、四鼓(男)、四锣(女)。根据人物的性格,主要演员舞步各有不同,演员基本穿的是古装戏衣。伴奏主要用击打乐。击打乐分里外场两部分。外场是专门负责伴奏的人员,里场是扮演人物的演员兼乐手,曲谱包括曲调和唱词两部分。曲调是喜庆欢快的传统民间小调,唱词不受局限。它的唱词一部分是多年流传下来的民谣,也有一部分是根据不同情况即兴创作,换词不换曲,歌词多为七言。

  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时期,运河两岸,连年水灾,再加兵荒马乱,鱼灯秧歌一度消沉。抗战胜利后重新流行,解放后,渔灯秧歌发展较快,每逢春节后的民间游艺展演都组织渔灯秧歌队参加,各路秧歌队云集台儿庄城区,相互交流切磋,使秧歌艺术不断得到提高。

  目前,原生态的渔灯秧歌,群众基础不断削弱,濒临消亡,急需有效保护和全力抢救

山东民间小调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怡之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zhishi.yiyzs.com/yzs/11505.html

(65)

联系我们

邮件:kez888@sina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